湖北日報客戶端訊(通訊員武漢傳媒學院志愿服務(wù)隊)7月8日至14日,武漢傳媒學院18名支教志愿者,攜手秭歸縣九畹溪鎮(zhèn)蘆池灣小學校長杜鳳琴,深入九畹溪鎮(zhèn)山區(qū),叩開8戶留守兒童的家門,開啟了一場為期7天的“零距離”家訪之旅。這并非單向的探訪,而是一場跨越城市與鄉(xiāng)村、連接青春與童心的深刻對話。

崎嶇山路,丈量著志愿者角色的轉(zhuǎn)變。這些城市長大的青年,曾在書本里讀到“山路崎嶇”,在紀錄片中看到“鄉(xiāng)村教育”。但當雙腳踏上松動的砂石,親手撥開擋路的枝丫,看到10歲的顏同學在山坡放羊,凝視周同學家斑駁墻上緊鄰豬舍的“三好學生”獎狀時,抽象的概念終于落到了心頭。在柴火灶旁、舊木桌邊,他們放下“傳授者”的姿態(tài),成為專注的“傾聽者”,捕捉著最真實的教育圖景。

家訪,也讓孩子們從“受訪者”變?yōu)榱酥鲃拥摹皩υ捳摺?。他們將熟透的桃子、李子塞滿志愿者的口袋,興奮地教哥哥姐姐辨認田間蔬果,眼眸里閃爍著對外面世界的向往。陳同學的奶奶含淚說,志愿者的到來,讓孩子沉寂的眼眸里有了光亮。孩子們在大學生身上看到了遠方的可能,大學生則從孩子們澄澈的眼神中,讀懂了那份對教育最本真的渴望。
這更是一場雙向滋養(yǎng)的成長洗禮。志愿者們親見老人撫育孫輩的艱辛——61歲的鄧爺爺對孩子學習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嘆息;也觸摸到留守兒童藏起的孤獨——那個總習慣站在人群最后的敏感男孩。原本來幫扶孩子的他們,反而被這份純粹深深治愈。
這場家訪,打破了“施與受”的單向邏輯,成就了一場青春與童心的溫暖奔赴。它讓教育的光芒照亮深山的童年,也照見青年心中不滅的火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