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人文與藝術學院 供稿 校正 魏天瑤)2023年5月29日,由人文與藝術學院中文系舉辦的“中國故事·創(chuàng)意寫作”寫作營圓滿落幕。著名作家李西閩、包倬,人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陶立軍、省級一流課程《創(chuàng)意寫作》負責人薛梅,及中文系全體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。
過去的兩周,兩位老師入駐武漢傳媒學院,以別開生面的授課形式,帶領同學們開啟了一段充分體現(xiàn)武漢傳媒學院“學用展評轉”辦學特色的精彩紛呈寫作之旅。
學:且聽且行,于無字處讀書
李西閩,著名作家。中國新概念恐怖小說的領軍人物和倡導者,被《南方人物周刊》等媒體稱為“恐怖大王”。自1984年開始創(chuàng)作小說,至今已出版《唐鎮(zhèn)三部曲》《死亡之書》等三十多部小說和《李西閩自選文集》《李西閩經典小說文集》等多部文集,在《收獲》《作家》等知名刊物上發(fā)表大量作品。

包倬,《滇池》文學雜志主編,昆明作家協(xié)會副會長,曾獲云南文學獎、長江文藝雙年獎、邊疆文學新銳獎等,出版有《十尋》《路邊的西西弗斯》《風吹白云飄》等多部小說集。

寫作營第一天,李西閩和包倬老師就分別開展了《寫作是一場歷練》《小說來去》等主題講座,提出了“不要擔心沒有傳奇、沒有波瀾壯闊的故事可寫,留心生活,好的中國故事就在身邊”的觀念。
為了帶領學生們體驗沉浸式寫作,李西閩和包倬老師特意設計了“約會式教學”:在咖啡廳邊喝飲品邊聊天,在博雅園邊散步邊看日落,在操場邊曬太陽邊暢談校園趣事;倚在窗邊聽雨、賞雨,在食堂邊吃午飯邊聊美食……別小看這些瑣碎的話題,在輕松的氛圍,兩位導師已經悄悄為學生找到了寫作素材。
“寫作,就是要全身心進入到寫作的狀態(tài)中去,不管是洗澡還是吃飯,腦子里都要想著寫作?!卑纠蠋熑缡侵赋觥?/p>

用:現(xiàn)學現(xiàn)賣,于實踐中反思
寫作營以《創(chuàng)意寫作》為依托,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,當然少不了動筆。針對學生創(chuàng)作后勁不足的問題,李西閩老師和包倬老師設計了別具趣味的“情景式作業(yè)”:剛吃完飯?那就寫點美食評論;午睡起來?那就寫夢;天氣太熱,被蚊子追著咬?就寫天氣吧。
每次和學生談完心、散完步,兩位老師都立馬布置一些簡單又生動的小任務,讓學生把所感所悟轉化成文字。他并不評比每一次作品的優(yōu)劣,而是通過練習,幫助大家快速內化所學,保持隨時創(chuàng)作的習慣,解決“寫什么”的困擾。
學生羅琪琳說:“比如說我們那次在咖啡廳,邊喝東西邊聊,聊一些同學們間的糗事。包老師就說,你們聊的話題很有意思哇,為什么不寫下來呢?我們當時的反應是,啊,這也可以寫嗎?后來寫完了一看,其實很生動,比那些老套的車禍、失憶情節(jié)有意思得多?!?/p>
展:即寫即展,于對照中改進
每天的寫作訓練,兩位老師都要求大家發(fā)到學習討論群,大家相互學習同伴的稿件,要求大家評出每份作品最閃光的對方,指出需要修改的建議。在這樣的展示訓練中,每個同學對自己交出去的稿件格外用心,大家的寫稿的拖延癥、交際的社恐癥得到一定的治療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包倬老師還設計了一種”擂臺式展示“,每一次任務練習,包倬老師都會和學生同步拿筆,然后同步交作業(yè)。他并不點評,而是讓學生們以他的作業(yè)為參照物,自行比照,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,然后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結構設計上的差異,并尋找是否有更好的結構設計。
評:兼聽兼顧,于互學中成長
學生們的創(chuàng)作熱情極高,除了老師們布置的寫作任務,他們還積極找出以往的課堂作品,向兩位李西閩和包倬老師請教。對此,兩位老師沒有采用傳統(tǒng)的批閱方式,而是組織座談會,讓學生們相互傳閱、相互點評、討論和修改。

在互評的基礎上,李西閩老師會對每位學員的稿件逐一進行點評。當然,兩位老師也時常將一些優(yōu)點和問題比較典型的篇目,如《火車大叔》《白魚臍帶》《電子詩人》等進行細致分析,從語言、人物、情節(jié)等方面指出了存在的問題,并簡潔明了地提出了實用的修改建議。
學生們對這種形式非常歡迎,紛紛表示:”以往課堂上,老師也會進行點評,但我們有時并不知道那些具體細微的差別在哪里,李老師和包老師把自己的同類創(chuàng)作,其他作家的同類創(chuàng)作,同學們之間的創(chuàng)作一起擺到桌面上來讓我們討論、點評、修改,就感覺很清晰了。我能明確地看到自己的進步?!?/p>
轉:多寫多投,于市場中檢驗
據(jù)悉,此次寫作營為期2周,共組織寫作教學和評議10余次,完成精修作品6篇。李西閩、包倬老師均鼓勵大家向市場投稿,依托出版社、大賽等形式,檢驗自我寫作成效,也能提升寫作熱情。
身為雜志主編的包倬老師表示:“同學們表現(xiàn)出了相當不錯的寫作能力,有的同學的作品已經達到業(yè)內發(fā)表水平,希望他們積極投稿。我也會盡自己所能,積極幫他們推薦渠道,幫他們發(fā)表,因為作品發(fā)表了,才意味著一次創(chuàng)作真正完成了。”
對此,省級一流課程《創(chuàng)意寫作》負責人薛梅老師說:“兩位老師的意見,也正是我們課程后續(xù)的努力方向,我們會更加注重寫作成果的輸出?!?/p>
在結營儀式的座談會上,就如何加強傳媒院校中文系寫作成果的轉化這一議題,全體教師和李西閩、包倬兩位老師展開了熱烈討論。

結營儀式圓滿落幕,陶立軍副院長做了總結發(fā)言。她表示,“這次活動,不僅點燃了同學們的寫作夢,也給中文系寫作課的改革與創(chuàng)新提供了更多思路。接下來,我們將根據(jù)兩位專家的建議,在繼續(xù)做好‘讀、寫、練、改’的基礎上,努力在作品的展示、評論、轉化方面多下功夫,為新時代的中國故事書寫添磚加瓦,貢獻力量。”